本馆所藏的《禹贡》为1册,是16开影印本。
《禹贡》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写作年代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中期(前3世纪)时成书,作者不详,可能是秦国人;王成祖等认为编写者是孔子,写于公元前5世纪。《汉书•地理志》全文引用。后世历代注释研讨者甚众,以清胡渭的《禹贡锥指》最为著称;今人顾颉刚有《禹贡注释》。
本书用字极简,仅1190余字。因条文分明,大致可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部分。“九州”部分,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的差异,以天然的山、河、海为界,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9大区域,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9州,分别述其位置疆界,水利工程、土壤类别、田赋等级、物产贡品、进贡路线等。所述内容具体,区域差异观念明确,如所列各州土壤,分别为白壤、黑坟、白坟、赤埴坟、涂泥、壤、青黎、黄壤等8种。“导山”部分,对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30余座山岳,依次列举山名的方式,叙述成大致自西而东的4列,呈偏东北或偏东南走向,大多重复“九州”中已提到过的名山,其中北部2列山名较多,分布范围也较广。“导水”部分,对30余条河流的概况,如发源地、流向、经过地区、所纳支流及河口情况,都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支流作了简述,展示出一幅中国水系分布略图,区分了“入于沙”与“入于海”的内陆与外流河流,明确了众多外流河源于山而流入海及其上下游、干支流的关系。“五服”部分,以五百里为率,以王都为中心四周向外分别划定出甸、侯、绥、要、荒服,各服随着距离王都越来越远而改变赋制与要求,这种整齐划一的建制及辽阔的领地,是理想中的一种政治区划,表明作者的大一统愿望。
全书内容以大禹治水所贯穿,颂禹导山浚川、敷土作贡之功,并将远古时的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的一部综合性区域地理著作。本书开创了中国地理学征实的一派,最早用自然分区的方法来论述“九州”,并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导山”、“导水”部分,是中国地理学专就山岳和水系进行研究的开始。其体系完整,结构严密,从内容到体制,都对中国数千年来地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地理著作。
下图分别是《禹贡》的首页、内页。

编辑整理:郝庆合